作品名稱:《萬國戲院》
重建設計師:江明赫

台灣戲院的從無到有,從全盛時期的七、八百家戲院,1970年高達826家,是台灣戲院史上之最,牽引無數人跟著喜怒哀樂,曾經是大多數人最主要娛樂的電影院,早期的默片、到樂隊和旁白配音、又有外國黑白電影片借助台語配音,再有彩色影片,可以說是台灣光復後電影發展史的縮影。

大林雖然只是嘉南平原上的一個小鎮,但因位處交通中心,且有中坑與崎頂兩大兵營並加上大林糖廠開設,因而人潮集結,許多的旅社、酒店、小攤販與戲院(先後開設了大林、新興、東亞與萬國戲院)相繼開設,呈現一片歌舞昇平榮景的景像,成為許多男孩子轉大人的記憶所在在全盛時期。

然而隨著工業、產業型態與人口外移影響下,”萬國戲院”榮景不在而結束營業;在這20多年時間,它經歷過改建、轉營運成卡拉OK,甚至遭遇過兩次祝融之災,但不曾改變的是它的外貌,”萬國戲院”建築與四個大字依然佇立在大林的市中心,見證著大林的輝煌與沒落,並隨著都市規畫的發展而被埋沒於平和街15巷。

在各方協助奔走下,”萬國戲院”陸續申請到嘉義縣社區規劃師協會、文化部經費補助,另有民視電視臺協助佈景搭設,讓萬國戲院從裡到外保留了臺灣戲院的風貌。

甚至持續以藝文空間的形式保留歷史空間的方式,重新賦予老戲院新的生命,並以文化創意方式連結古今及亮點的經營與活化,打造為大林文化與資訊的窗口。

而萬國戲院整建只是第一步,讓萬國戲院除了成為影視文化焦點外,更是一個平台,將其效益慢慢影響居民,影響居民對地方向心,並結合大林21個鄰里人文、景觀、生態、產業等,加上臨近鄉鎮景點,規劃深度旅遊行程,這才是當初做萬國戲院的初衷與核心價值。另未來萬國戲院前方會規劃成假日廣場使用,停車場會規劃於後站,讓參觀民眾能直接走過全臺第一個跨距式綠能車站,並直接進入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老街,穿過巷弄走到萬國戲院這歷史空間欣賞影片或劇場表演,之後並可在此獲得相關食、宿、玩等旅遊資訊,並搭配相關配套的交通接送,以此方式來創造旅遊新享受。

#好設計不支持嗎?快來按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