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名稱:《法鼓山寶雲寺》
設計師:黃明威建築師
設計團隊: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 / 擊壤設計

每座寺院,都是一個自成天地的「環境」。自古至今,不分小大,幾乎無一例外。

因此,在設計法鼓山寶雲寺時,我們的目標從不是如何設計「一座寺廟」或「一棟房子」,而是希望能塑造出身處在都市大環境中的,一個自在的小環境。而藉由聖嚴師父提示的「本來面目」,以及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創建時「三個三門」的二個重點,做為設計方向的導引,使得寶雲寺不致偏離法鼓山信仰的基本精神。

設計上所面臨的挑戰之一,是如何在形狀狹長的都市基地上,做出飽滿合宜的使用配置。

由於基地前後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—北側臨60米寬的市政路,且正對新市政中心中央軸線,尺度壯闊、氣度莊嚴;而南側面臨寬度僅10米的政和路及寧靜的住宅區,尺度親切、氣氛宜人。因此設計上將建築量體及使用空間盡量安排近基地北側,而將空地留設在南側,形成可接引團體來賓的戶外大庭院,不但對住宅區不會形成壓迫感,同時更增添了綠意,與鄰近環境融合。

在室內的平面安排上,因基地狹長,在東西側則除了留設必要的防火間隔外,將建築面寬(近23米)全幅作足,以爭取室內空間寬度。主要結構柱及服務性空間(樓電梯/廁所等)則以最經濟、最有效率的方式安排在東西二側,因而留設出中央結構大跨距達15米的無柱空間,供寺院最重要的各式集會空間彈性使用。因此,這個在各層樓都出現、跨距達15米,幾乎空無一物的「空」,成為寶雲寺建築平面上最大的特色。

基地北側主建築塔樓形成設計上的另一個挑戰:如何將傳統寺院水平排列的空間垂直化?而在觀感上又保有寺院的特色?我們的構想是盡量降低寶雲寺在造形形體上的複雜性,而以最簡潔明晰的面貌呈現,於是選擇用了傳統寺院「大屋簷」的意象,把整座達十二層塔樓上部的八層樓,拉長為一個沿街面逐層漸退的緩斜面,而因應臨市政路面壯闊視覺景觀的要求,斜簷面材質採用全玻璃帷幕,並將各帷幕單元仿同屋瓦,作成片片立體搭接的方式,構成「數大即是美」的純粹主體意象。簷面下方的四層樓高的大開口,則形成了寶雲寺對都市接引的「三門」。

#好設計不支持嗎?快來按個讚!